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标题:
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三
[打印本页]
作者:
赵又廷
时间:
2012-4-1 13:49
标题:
当代戏剧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三
大剧场和小剧场的建设推动了戏剧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在首都北京。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北京61家(不完全)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叮以说北京正在形成一个体制内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样、竞争共赢的舞台演出大市场。
在剧场的经营方面,在2012年有着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尝试。
国营剧场的经营,在2012年仍然以开辟“亲子剧场”为主要盈利模式。“亲子剧场”主要是针对中国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消费习惯而建立的。经营策略多采用会员制、套餐制等商业手段以吸引观众。这一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成功挽救过日本儿童剧团的演出危机,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也已几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这种“亲子剧场”的经营形式不仅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全新探索,也是各地戏剧院团在剧场管理方面改变经营理念的全新尝试。
民营剧场在2012年的经营,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商业、非商业,喜剧、非喜剧,实验、非实验……繁星戏剧村、聚敞现代艺术中心、雷子乐“笑工厂”等民营剧社的掌门人都强调“泛剧场”概念,举办跨界表演,引进国外交流项目,为有潜力的创作者提供机会和便利等等。
由北青集团控股、落地于一个汽车经销商俱乐部里的剧场“盈之宝”的生存策略是寻找投资商和赞助商。他们先是制作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戏剧引起关注,得到投资商的赞助之后,小剧场的收益开始持平,2012年已稍有盈利了。对于剧场的经营,他们实行的是“综合营销”战略。并打造了“前场后社”的概念,剧场、剧社联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剧场联盟资源,通过各环节的联动,将雪球越滚越大,以实现在全国城市的巡演。
戏逍堂做戏剧,与家乐福开超市、肯德基炸鸡腿一样,目标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2012年9月,戏逍堂获得了北京枫蓝小剧场的长期经营权。在与商业地产的碰撞、谈判和实际运营中,戏逍堂找到了一条小剧场运营的特色路线。他们计划两年内再建8个小剧场,形成戏逍堂的院线资源。
目前,“戏逍堂”在上海、济南、青岛等地都有了自己的专门剧场。他们把在北京大本营演出获利的剧目,由当地加盟商进行排演,票房收人按约定的比例分成。他们坚信,将来连锁店能够达到24-30家时,盈利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到时可能光靠发行就能赚钱了。
“东方先锋剧场”的维系主要靠合作与票房。意大利小剧场戏剧节、洲城市青年戏剧节、两岸当代青年戏剧演出季、北京青年戏剧节……这些与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合作的项目,积攒了东方先锋剧场“高品位”的口碑,造成了演出市场的火爆。同时,对上演剧目近乎苛刻的选择,也为剧场的票房收人奠定了基础。
曾成功推出《迷宫》、《魔山》等儿童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与无锡广电联手打造加盟店、连锁店,并上演了首个剧目《哆啦A梦》,双方除剧场运营方面的合作外,还在演出方面探索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即北京儿艺以版权输出的方式实现了原创剧目在无锡的本地化。
城市与戏剧之间的互动发展,并不仅限于剧场设和经营。戏剧的剧场外发展,在近年来也有大幅度推进。一些有关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戏剧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一些有关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的戏剧活动也在一部分高校、少年宫举行。但这些都属于个别的、小规模的探索,真正使戏剧走出剧场,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获得成功的尝试,属张艺谋以及他的“印象·铁三角”团队对于实景剧的打造。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以及他的“印象,铁三角”团队继奥运会开幕式后的2012年力作。演出将时尚、休闲、浪漫的元素带给游客,搏过新颖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元素演绎出海南岛上的海岛风情、休闲文化,将大家带入一种新型的旅游文化体验之旅。
在此之前,他们执导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开创了中国实景剧的先河。《印象·刘三姐旦》、《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都已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印象·海南岛》是他们历时两年、精心策划的最新篇章,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部印象实景演出,节目形式更新颖、丰富,演出内容不拘泥于展现海南岛的民土民风,更注重娱乐性,是导演关于大海梦中意象的一场演出。奇特的时空交错感、轻松愉悦、梦幻滅曼的观演感受是这台演出的一大亮点。
海南省人民政府专为《印象·海南岛》量身打造的印象剧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胆仿生生型剧场,设计上实现了沙滩与大海的完美融合,呈现出海天交融、情海相接的浪漫情怀,令观众感受到新奇而自然的视觉伸延,其建筑工艺的精美可媲美北京的“鸟巢”。
剧场呈半封闭式结构,总占地面积约10公顷,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内部设施先进,可容纳1600人观看演出。众坐在“印象剧场”看台上,宛如置身于细软绵延的沙滩,尽情展开对大海的的浪漫畅想,感受美丽海南岛的印象之美。
《印象·海南岛》和其它的印象系列一样,是戏剧走出剧场,参与地方城市旅游业的一个成功例证。无论是它的公司化运作模式,还是风险资金人股的投资方式,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上。“张艺谋”作为这一系列的核心竞争力,使他的团队从一个工作室开始,陆续增加法务部、财务部、环保部等,发展为一个大公司。
这种合作,是一个双赢的模式,不仅使当地城市受益,而且也使他们自身的收入成倍增长。最初张艺谋、王潮朝廷跃仅受邀为《印象》做策划,报酬就是导演费。如今的导演费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公司收入的一部分。三人作为创始人,成为新公司的股东,持有相同股份。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参与部分投资。除“丽江”项目没有股权、“刘三姐”项目有少量股权之外,在其他项目中都持股30%-40%左右。
在这种运作中,他们也创造了《印象系列》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把表演搬出舞台,突破了传统的“三面墙加一个空地”的舞台框架;弱化故事成分,强化原生态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当地最有卖点的文化形象为支点,如阳朔突出“刘三姐”,杭州突出“西湖”,丽江突出“玉龙雪山”等;雇佣当地人为演员,以降低成本并保持个性;同时想办法获得当地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等。
欢迎光临 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http://club.81ar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