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标题:
中戏老师给总结的考国戏的文艺常识2
[打印本页]
作者:
飞轮海
时间:
2012-4-4 14:29
标题:
中戏老师给总结的考国戏的文艺常识2
《史记·殷本纪》说殷讨王"慢于鬼神"。这意味着殷末鬼神信仰已经开始动摇。到了周代,情况发生了更大变化。生产力的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加强,崇信神鬼的殷王朝之被推翻,在在促使人们对客观世界作进一步思考,促使人们重视人类自身的力量,促使理性意识之觉醒,而减弱对鬼神的迷信。周人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意识到人类德行的重要,意识到不可坐待天赐。因此周公提出"明德慎罚",以"祈天永命","用保人民"。(《尚书·周书》:《康诰》、《召诰》)这便是周王朝"敬天保民或曰"敬德保民"的思想。孔子继承这一思想而有所发展。他也讲:"天命",却"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而更重人事。当"季路问事鬼神"的时候,他的答复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因为他认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他采取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实事求是之理性态度。诚如《庄子·齐物论》所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进了一步,认为世界本源是"道",而"道"是"先天地生"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从而否定了天神上帝的至高权威。春秋以降,儒家、道家影响渐大,神鬼迷信进一步减弱。在先秦诸子中,其他各家也很少崇尚鬼神者。墨子是崇尚鬼神的,因此他埋怨说:"今执无鬼者曰:'鬼神者固无有。'旦暮以为教诲乎天下,疑天下之众,使天下之众皆疑惑鬼神有无之别,是以天下乱。"(《墨子·明鬼》)足见当时怀疑鬼神者之众。甚至连起于殷周之际、用于卜筮求神的《周易》,也包含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观点。春秋以后的《易传》进一步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主张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影响不小。对待鬼神的态度各地不尽相同。到了战国时代,楚国犹是"信鬼而好祠"(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巫风较盛的地区。屈原《九歌》就是改写民间巫觋歌词而成的。屈原还有长篇哲理诗《天问》。从其所问看,即使在楚国,神话也发育不足,有所散亡。而屈原之刨根问底,不能不说表现出一种理性精神。总之,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是一个怀疑神鬼进而扬弃原始宗教的时代,是一个思考人生进而发扬理性的时代。
欢迎光临 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http://club.81ar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