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标题: 《幼儿园》影评: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飞轮海    时间: 2012-4-5 12:38
标题: 《幼儿园》影评: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子
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子 v2K6y|6,  
一一评纪录片《幼儿园》 ^p7g[E&  
    一直以来,我以为我们的幼儿园老师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是我们人生的启蒙, SyL:=NZ  
教会我们怎样吃怎样坐,怎样才能画一朵有着绿色枝叶的大红花,把我们调教成了 "fH"U1Bw  
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就像大草坪中鲜绿的草地一样的整齐而干净。我们在祖国的大 p#A{.6Pa:  
花园里“茁壮成长”…… HuB\92u  
    也许,《幼儿园》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用摄像机记录下的幼儿园中 "Qci+Qq  
几个班级孩子成长的故事。一年的时间,摄制组记录下的似乎只是365天里很小的 glL.CkJ  
一部分。而这个小小的幼儿园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又何止几百件几千件?在这 K3*8-Be  
些零碎的片段里,我们依稀能看到些什么,也许正如编者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 "~+? xke5z  
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1^v?Ly8  
    是的,孩童时代是成人的必经之路,它应该是充满了自由欢乐和童贞的时代。 -h%!#g  
可是在影片里我们看到除了童贞之外更多的是孩子世界里的孤独、束缚,以及受到 P70]Ju  
成人世界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得来的一份牵强的成熟。这一点全片中不时插入的咖啡 D #Ku5~j  
色镜头是很好的诠释。当问到警察是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很自然的回答是“收钱的”, L!qXt(`  
    这也许是社会舆论给他们带来的误解。可是,当一群小孩从小就把警察当成是 I%?ia5]H  
收钱的工具来看待时,未来社会的腐败可想而知。当问到孩子“怎么看待日本人” Or:a\qQ1  
时,一个孩子说:“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要恨。”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没 I7C*P~32{n  
有判断能力,没有亲历战争,他们没有理由---k--恨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能自己也不 J{w[vcf  
知道为什么要恨,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知道恨。而当问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小孩的 ud`!X#e~  
答案就千奇百怪了。因为家长老师从未教过他们什么是爱。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 \+3P<?hD#  
子?我们的老师、家长、社会!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只学会恨而不懂得爱, {vf4l4J(  
将来我们还可以是一个自居“宽容”的民族吗? a}p}G\b|  
    长镜头是记录片中必不可少的,它能毫不修饰的记录发生的一切,我们通过眼 aMq|xHZ  
睛去观察。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小孩在整理一个凳子,可是他总是用不 |A/)b78'u  
对方法,老师只是在一旁冷冷的说“往左,往右”。镜头转过来,是另一个眼巴巴 vw5f|Q92  
袖手旁观的小孩,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在《幼儿园》中摄像机记录更多的是孩子们 Li2-G  
厮打的镜头,老师帮一个受伤孩子打骂另一个欺负人的孩子来出气。但是友爱,这 9\J6G8b>|I  
份最重要的情谊,却鲜有看见。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家长、社 xhTiOt6l  
会!他们没有让我们学会友爱,却无形中教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yE{(Ebm  
    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孩子孤单的坐在角落的镜头。光线很暗,侧光下,孩子失 }j\_XaB  
落的轮廓清晰可见。这个镜头第一次出现是这些娇宝宝第一次离开父母,失落不言 S#[w).7  
而喻。第二次出现是因为小朋友们之间发生了一次打斗,孩子们的矛盾使小家伙又 GUH-$rA  
一次失落。而这一次,是没有伙伴的孤寂。第三次出现是一个总是最后被接走的男 xZc].l6  
孩在期待母亲的身影。他总是前瞻后顾,因为幼儿园有两个门……也许对这些孩子 e{RhMjX<D  
而言,他们是幸与不幸的,幸福的是他们有疼爱他们,为了他们的快乐生活而四处 \.l8]LH  
奔走都无法脱身照顾他们的父母。他们可能一律有着衣食无忧的未来,他们小小年 Hsl0|jy(/  
纪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然而,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孩子应有的 At$[&%}  
自由。他们只知道户外活动是可以“拼命玩,拼命玩”的;他们要听到老师的指令 tA{B~>  
就要做相应的动作,如同木偶一样;他们被半夜逼着上厕所以防尿床;他们不能把 MUjfqxTT  
饭粒撒在桌上;他们是孤单的,寂寞的,因为没有友爱的伙伴。对此,我无法去评 @;1Ym\zc  
判对与错。然而就象是每个单元结束后都会放的那首《茉莉花》一样,美好中透露 x<gP5c>zm  
色镜头是很好的诠释。当问到警察是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很自然的回答是“收钱的”, 0~( f<:  
    这也许是社会舆论给他们带来的误解。可是,当一群小孩从小就把警察当成是 i[V\RKH*F  
收钱的工具来看待时,未来社会的腐败可想而知。当问到孩子“怎么看待日本人” p?idl`?^3  
时,一个孩子说:“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要恨。”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没 *MD\YFXR  
有判断能力,没有亲历战争,他们没有理由---k--恨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能自己也不 E Z+L'  
知道为什么要恨,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知道恨。而当问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小孩的 U_.9H _G  
答案就千奇百怪了。因为家长老师从未教过他们什么是爱。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 X Z4q{^o  
子?我们的老师、家长、社会!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只学会恨而不懂得爱, UVz}"TRq.  
将来我们还可以是一个自居“宽容”的民族吗? qCY6g$N  
    长镜头是记录片中必不可少的,它能毫不修饰的记录发生的一切,我们通过眼 hztxsvw  
睛去观察。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小孩在整理一个凳子,可是他总是用不 Uw5AHq).  
对方法,老师只是在一旁冷冷的说“往左,往右”。镜头转过来,是另一个眼巴巴 <yg! D21Y  
袖手旁观的小孩,没有给予任何帮助。在《幼儿园》中摄像机记录更多的是孩子们 <4%cKW0  
厮打的镜头,老师帮一个受伤孩子打骂另一个欺负人的孩子来出气。但是友爱,这 `2l j{N  
份最重要的情谊,却鲜有看见。是谁在摧残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家长、社 /]>8V'e\  
会!他们没有让我们学会友爱,却无形中教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C#*yE  
    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孩子孤单的坐在角落的镜头。光线很暗,侧光下,孩子失 AU3>v  
落的轮廓清晰可见。这个镜头第一次出现是这些娇宝宝第一次离开父母,失落不言 +.pri  
而喻。第二次出现是因为小朋友们之间发生了一次打斗,孩子们的矛盾使小家伙又 Dhze2q)o  
一次失落。而这一次,是没有伙伴的孤寂。第三次出现是一个总是最后被接走的男 /^rJ`M[;  
孩在期待母亲的身影。他总是前瞻后顾,因为幼儿园有两个门……也许对这些孩子 E E^l w61  
而言,他们是幸与不幸的,幸福的是他们有疼爱他们,为了他们的快乐生活而四处 OYLg-S  
奔走都无法脱身照顾他们的父母。他们可能一律有着衣食无忧的未来,他们小小年 <1eD*sC?g  
纪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然而,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孩子应有的 U-:"Wx%G  
自由。他们只知道户外活动是可以“拼命玩,拼命玩”的;他们要听到老师的指令 5Ei4$T  
就要做相应的动作,如同木偶一样;他们被半夜逼着上厕所以防尿床;他们不能把 E x )fXQ+  
饭粒撒在桌上;他们是孤单的,寂寞的,因为没有友爱的伙伴。对此,我无法去评 PUbfQg  
判对与错。然而就象是每个单元结束后都会放的那首《茉莉花》一样,美好中透露 &1Cif$Y4w  
着淡淡的忧伤。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是那样可爱,他们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 lEXI<b'2  
可是我们的社会却在无意识的摧残着本应属于他们世界…… vf0 fa46  
    我想,镜头记录的只是真实的画面,没有确切地传达某种信息给我们。过于琐 (MzThGJK_  
碎的细节让人还有一些困惑。但是一个好的记录片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像一杯绿 E>isl"  
茶,初品无味,细尝却甘香可人,让人回味深远。也许,当我们低头俯视儿童世界 iT=h }>  
时,也正是观察我们自己。 =<[M$"S7d6  





欢迎光临 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http://club.81ar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