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标题:
电视散文的价值辨析
[打印本页]
作者:
飞轮海
时间:
2012-4-6 09:57
标题:
电视散文的价值辨析
新世纪人们在享受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和体恤。电视散文作为文学与电视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电视散文的美学价值辨析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自然之美
电视散文所表现的情感是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不同于电视剧,电视散文是一种排除了虚构的艺术,其美是质朴而生动的,是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合成的艺术之美,不带有夸张和极度渲染的色彩。同时这种朴素原初的艺术美又能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与情感,达到一种哲学、人生的思索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书中指出:“一个作家,必须使他的艺术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矫揉造作。自然是有说服力的,而矫揉造作则适得其反。”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说:“夫淳朴素质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能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其意盖谓“朴素”是物的根本,是物最真实的东西。电视散文《外婆》只以朴素的记录,淡如往事一样的手笔记叙“我”和外婆间淡淡的温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恰恰应了王安石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丰厚华丽之美
电视散文的华丽之美在于其表达情感的丰富性。质朴而不浅薄,这是电视散文情感的特色。
电视散文的华美还表现在散文与电视嫁接而成的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上,而非简单的玩弄。“酌寄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电视散文所追求的正是如刘勰所言的“不坠其实”的华美:源自作者内心的文学语言乘上了电视画面、声音音乐的翅膀,加之一些电视艺术表现技法、编辑技巧的运用,使电视散文呈现异彩纷呈的美。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的印象中国系列、中国名湖系列等都向我们展现了文字与画面、音乐结合形成的独特华丽魅力。
电视散文的社会价值辨析
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电视散文对于时代的记录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微观说来,立言表情达意;宏观而言,立言则是社会的记录,是文化与传统的继承与传衍。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与传统也渐渐与民族性、时代性交错并存、相辅相成,摒除了沉积在历史中的封建残余,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柱。
电视散文在当下社会担当了这种承前启后的立言作用,且较之文字更有吸引力,较之纪录片更有艺术价值。近期播放的电视散文《铁军》,以感人的话语、真切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这支勇猛、团结、坚无不摧的队伍的爱国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境界。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散文对文学经典的普及
在我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殷商卜辞,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①先秦诸子散文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到“文起八代之衰”,到上世纪20年代文学散文繁荣灿烂的时期,散文理论的建设和散文作品的创作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然而这期间散文多为文人雅士所独享,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数字化盛行的读图时代,借助于大众传媒,电视散文以一种音画结合而成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原有文学作品的经典内涵,又附加上了编者的精心解读,给观众一种新的视觉加感觉的盛宴,消除了文学作品与观众的陌生化间隔。《电视诗歌散文》在今年4月份推出的清明专辑——怀念过往系列中,在展现鲁迅、朱自清、巴金等大家的经典之作的同时,又辅以后人的解读作品,深刻而感人。
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电视散文对后现代消费文化倾向的抵制
金丹元认为后现代文化现象至少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文化层面;二、哲学和美学层面;三、“复制”技术层面。复制使得影视成为一种工业,而且,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复制实际上是一种“极度逼真”的模拟。但一旦复制和模拟到处泛滥,那么真的倒反而显得是假的,现实也变得不真实起来,诚如杰姆逊所言:“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里,形象也是有着同样的非真实化的效果,尽管它很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也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被现实抽掉了,非真实化了。”②电视散文对后现代文化的抵制,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其对复制层面的拒绝上。
工业文化已成为当下趋势,然而复制和模拟泛滥的形势下,所谓的真实是否还存在?所谓的艺术是否还存在?这都是在众多理论家视野中尚有争议的问题。“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③当影视都成为一种工业,当故事都已经被模式化,寻求艺术的心灵将在被复制和模拟充斥的空间中安放何处?还好,情感总是不会被束缚,不会被模式化固定住的,电视散文的创作与欣赏心理都是不可复制的。《电视诗歌散文》几乎每一期节目都会触动观众的心灵,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动。
电视散文的人文价值辨析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电视散文对个人情感与大众情感的融合
笔者在此对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进行延伸。电视散文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而且经由电视媒介,使原来的个人情感延伸为大众化情感。《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一书指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存在间离与和谐两种性质的关系。电视散文变间离感为同时感,④纸上阅读的陌生化、间离感,经由电视这种更直观、更感性化的方式得以消解。源于作者本心的作品得到大众的关注与理解,进而成为大众的共同情感。
通过电视散文,那些被遗忘很久的关于人的内心话题和思想感情,通过电视和文学的双重语言重新被诉说和倾听。⑤正如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编导高洁所说的那样:“希望能通过她(电视散文)为那些愿意静下来的人们展示什么:被洗净的天空、被滤过的大地、碧绿的植物和芳香四溢的花、生动的风及具有灵性的雨以及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感悟。希望通过电视散文,能使我们的脑海清澈、心绪平和。”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电视散文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今天开放了的中国既有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仍有现代主义、先锋艺术的市场,更有后现代文化及其因素的随处出现……当今的中国人既是我们祖先的后代,又是一个现代人或后现代人”。⑥后现代的“世俗化”和“碎片化”过程撕扯着现代人的心灵。“全民狂欢”、“娱乐至死”、“快男超女”、“虚构故事”……这些快餐式的文化形式几乎充斥了当下社会,作为人本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扼制甚至扼杀。
在这样一种矛盾性的转型期中,应愈发关怀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以人为本,给予引导和抚慰。还记得《最忆是江南》中那个仗剑侠游的少年的惆怅;还记得《尘世》中那些山民们目光的纯净;还记得《背影》中父亲脚步的蹒跚;还记得《毕业了》中我们曾有的淡淡的哀伤……
欢迎光临 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http://club.81ar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