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社区|艺术生在线学习交流中心

 找回密码
 加入艺城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尼族民间舞蹈分类及其发展

[复制链接]

2398

主题

0

粉丝

7228

积分

艺考研究生

Rank: 8Rank: 8

帖子
2399
日志
0
相册
0
威望
0
艺币
4829
积分
7228
艺考专业
美术
在读学校
北京美术学院
来自省市
湖北
在线时间
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3-28
最后登录
201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6:01: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艺网 81art.com温馨提示】马上注册学艺网,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轻松学艺术 立即注册学艺网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您也可以直接QQ登录…… :) 不要忘记寻找学艺网藏宝图哦! 关闭
哈尼族民间舞蹈分类及其发展


白鹇舞  节秧都  芒鼓舞  帽子舞  竹筒舞  棕扇舞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铓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哈尼族视铓鼓为神圣之物,制作大鼓是一件隆重庄严的大事。要选一专门房子,把空心鼓身安放里面,选男青年二人立于两端,均赤身裸体舞蹈,其动作是性爱的模仿。然后放五谷和铜铁等物在鼓内,蒙上牛皮,并在鼓面画上女性生殖器。铓鼓平时要选专人保管在家,任何人不得动用。每逢祭祀和喜庆欲跳舞时,由祭师用酒祭铓鼓后,方能敲铓打鼓起舞。铓鼓舞当是哈尼族母权时代的产物。
  “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妇女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麻栗寨村民李黑诸家谱上载,第一个祖先就是“奥玛”(天女)。从“奥玛”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女挥棕扇环歌,踏足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出自学艺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http://club.81art.com/task-27161-1-1.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艺术展览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学艺网温馨提示: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艺城

艺考咨询|艺考总动员|明星评选|艺考问答|手机艺考|艺术社区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明星博客 演员论坛 网站地图 藏宝图

明星代言 高端培训 在线教育 法律顾问:北京时代先锋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06064098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107号

GMT+8, 2025-10-15 06:53 , Processed in 0.07205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本网站由北京学艺文化中心承办。为做大做强网站,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81968196

广告合作电话:010-81828388 13683139966 (陈老师) 商务洽谈电话:010-81968196

监督投诉电话:010-81968196 13161897008 (张老师) 信息处理电话:13683139966

联系QQ:81182745 353157718(李老师)MSN: star#iflove.com(把#换成@,张老师)

学艺网旗下网站,明星品质,响亮品牌,愿与您携手腾飞,一起共创大业!

回顶部